构建一支高效的舰队需要从舰船定位、编队策略、装备升级和战术协同四个核心维度入手。首先需明确每种舰船的定位属性,包括输出型、防御型、修复型、防空型和载机型,这些定位决定了舰船在舰队中的基础职能。前排通常部署防御能力强的舰船如ST59或奇美拉级,中后排则配置高火力单位如红宝石离子型或永恒风暴级巡洋舰。移动速度也是关键指标,高速护卫舰适合机动包抄,而低速战巡更适合正面推进。舰队编组需遵循功能互补原则,例如将防空舰、护盾支援舰和维修舰按2:1:1比例配置,形成多层防护体系。
敌方武器会优先攻击前排,因此需通过蓝图系统确认每艘舰船的默认站位,例如艾奥级巡洋舰虽属输出型但站位靠前,需搭配奇美拉级共同承担伤害。针对不同敌人可调整克制策略,若敌方主力为斗牛级驱逐舰,可编入红宝石级利用其反驱逐特性。指挥值限制要求合理分配舰船人口,300-400指挥值的舰队需平衡前排抗伤与后排输出单位数量,通常建议主力舰队包含6艘以上前排舰船以实现互相掩护。分舰队功能可扩展作战灵活性,将部分舰船部署为独立编队执行特定任务。
装备与技能强化是提升舰船性能的核心途径。优先升级主炮和防护装备能显著提高战斗效率,每艘舰船的5-7个配件系统需根据定位定制,例如输出舰重点强化暴击和冷却缩减,防御舰则提升护甲与能量抗性。技能树选择需与舰船属性契合,攻击型舰长可提升全队输出,防御型舰长则提供额外防护。技术值通过战斗或蓝图研究获取,用于解锁舰船关键模块。无人机和护航艇等辅助单位需注意数量控制与属性搭配,例如防空型无人机应优先锁定敌方战机群。
连续曲率移动功能可优化远程调度效率,一次性规划多个中转点节省策略值。在联盟作战中,护艇舰应采用交叉防御协议,通过护盾链技术实现跨舰队护盾传输。遭遇速攻舰队时可启动蜂群防御模式,防空舰切换广域扫描拦截多个目标。持久战中需建立三阶段防御循环,维修舰按指挥舰>输出舰>防空舰的优先级修复序列维持战线。探测器需在战斗和采集时合理使用,掌握敌方动向并保护己方战术秘密。最终通过动态调整与实战检验,逐步完善符合个人战略风格的舰队体系。